《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精选20篇)

范本咖 人气:3.23K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 篇1

自10月19日起,集团公司及各产业集团分批组织近千名职工参观“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学习郭永怀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党员、应届大学生、行管人员以及中层管理干部等积极参加该活动。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精选20篇)

在陈列馆,学员们从少年求学、海外成名、报效国家、甘为人梯、为国牺牲、爱在天际等六个方面详细了解了郭永怀的人生历程和光辉事迹,并实地观摩了“两弹”模型。当观看了郭永怀“以身许国、壮烈牺牲”的事迹资料后,很多学员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更加激发了他们对烈士英雄的敬仰之情,树立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__平方米,用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以及部分视频,全面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儒家情怀和大师风范。作为我省首个院士纪念馆,这里将成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郭永怀于1909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9岁。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1999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山东省首个院士纪念馆,国内展示新中国科学家风采的重要展馆,也将成为对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 篇2

郭永怀(1909.04--1968.12.5) ,男,山东省荣成市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 应用数学家 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1年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生平经历郭永怀,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我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09年4月4日出生于今山东省荣成市。郭家世代务农,父亲郭文吉粗通文墨。1918年,9岁的郭永怀在三叔郭文秀开办的学堂里读书识字。1922年,在石岛镇(今石岛管理区)明德小学就读高小。1926年,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取青岛大学附中。1929年夏,进入南开大学预科班学习。由于他勤奋好学,所以名列前茅。他还同胡世华、陈振汉等组织了一个新颖的读书会——微社,切磋砥砺,钻研学问。1931年,郭永怀转入本科,攻读物理。由于他对光学感兴趣,于1933年转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35年毕业后,他留校任助教兼做研究工作,曾和吴大猷等一起研究过喇曼效应。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永怀曾回家乡威海任教。1938年威海沦陷,郭永怀又辗转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研究过湍流理论。在青少年时期,他先后得到过顾静薇、饶毓泰、周培源等教授的指导,所以不仅具备了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而且也确立了“科学救国”的思想。

1939年,郭永怀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生。经过一些波折,于翌年9月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格指导下从事研究。他仅以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的论文,并获得了硕士学位。他的出色工作受到导师辛格的赞赏。1941年5月,他又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工作。他主动提出要进行当时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问题——跨声速流下连续解的研究,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在留学期间,由于有名师指导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加之他本人的刻苦努力,为他在以后10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基础。

1946年,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他特聘郭永怀前去参加业务领导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之职。实际上,郭永怀在这10年间是当时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个主持人(即西尔斯、郭永怀、康脱洛维茨)之一。这10年也是郭永怀从事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他着重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可压缩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与钱学森合作)、《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弱激波从沿平板的边界层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决了跨声速流动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边界层的奇异性,他改进了庞加莱、莱特希尔的变形参数和变形坐标法,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为此,钱学森于1955年在《AdvancesinAppliedMechanics》杂志上发表文章,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郭永怀在50年代初就注意到离超声速流动这一方向,研究了高超声速激波边界层干扰和离解效应。郭永怀因在空气动力学与应用数学中的研究成果而驰名世界。

在国外工作期间,郭永怀一直在等待机会,要用他的科学知识为祖国服务。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终于出现了这种机会。这时,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条件与待遇,于1956年11月回到了阔别16年的祖国,并立即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国内工作的12年期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领导国内的力学与国防科研上,并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专业组成员和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56年,郭永怀参加了制订“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担任了力学专业副组长。他和力学界的其他专家一起审时度势,分析国际上力学研究的动向,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制订出学科近期发展规划与远期奋斗目标,确定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为我国随后若干年的发展方向确定方针大计。规划的实施使我国的力学研究从解放初期只有少量理论工作的状况发展到能够通过现场测试、大型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多种手段进行重大项目研究的现代力学阶段。

郭永怀回国以后,就身体力行倡导高超声速流动、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领域的研究。他亲自参加力学所电磁流体组每周一次的学术讨论会;60年代初,他组织了北京地区高超声速讨论班;他一方面要求大爆破问题组人员踏踏实实地学一本书,一方面又鼓励大家深入实际。他指导研究生从事这些新方向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对于新学科方向的发展,他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精辟的见解。

郭永怀对于国防工业和科研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涉及了许多重大的项目。从1957年11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起,他就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星际航行座谈会,大力倡导我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许多技术问题,如运载工具、推进剂、姿态控制、气动力、气动热等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和主张。在第四次座谈会上作了“宇宙飞船的回地问题”的中心发言,对气动减速、气动加热、烧蚀防热、回地轨道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还提出了利用举力面的设想。随后,当研制人造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时,郭永怀参加了负责卫星本体设计的人造卫星研究院的领导工作。1964年,郭永怀参加了再入物理工程的筹备工作。他认为应将再入物理现象的研究作为这个项目的理论研究方向,并明确提出建立高温物理所的主张,对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他亦费尽心血;1967年,郭永怀参加了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筹建工作,担任了主管技术工作的副组长。他首先就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服务对象、研究手段、重点设备、测试方法等提出了建议,并和钱学森一起为该院规划了蓝图,为以后空气动力学研究发展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了发展我国的“两弹”事业,郭永怀更是呕心沥血,从理论到实践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多次赴现场参加准备工作。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飞机降落时发生坠毁事故,他不幸遇难,时年59岁。飞机失事临难的最后一瞬间,他与警卫员抱在一起,用身体夹住了装有宝贵科研资料的公文包。同年12月25日,国家内务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从外貌看,郭永怀身体瘦弱,年不到半百便已双鬓斑白,平时不苟言笑,总爱沉思。他工作起来,精力却是超人的。1963年迁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基地后,他与许多同事都有了高原反应。为了及时研究新情况,郭永怀频繁往来于北京和基地之间,每次又会增加一次身体不适应,严重损害了健康。有人劝他少跑一些,他为了工作全然不顾。在生活上,郭永怀的简朴也出了名,一支钢笔从中学时代竟一直使用到牺牲。周恩来叮嘱郭永怀等科学家不要乘飞机。郭永怀为赶进度仍经常飞来飞去。1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12月5日凌晨,飞机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扎向1公里外的苞米地,腾起一团火球。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竞完好无损。可以说,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想到的只是用身体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周恩来得知郭永怀牺牲的消息,眼睛顿时湿润了。钱学森更是伤感不已地叹息:“一个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力学专家离开了人世。”如今,我国空气动力中心大院的松林山上建有一座纪念亭,上面刻着张爱萍将军所书的三个大字———“永怀亭”。

郭永怀的生活年代恰逢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_,也是人类从莱特兄弟第一次飞行到美国实现阿波罗登月计划,跨入空间时代突飞猛进的60年。郭永怀为我国的力学事业,也为人类的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是每个中国人、每个力学工作者值得引以自豪的。为了表彰郭永怀的功绩,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于1968年12月25日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主要贡献

郭永怀是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在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时,他负责动力项目研究。提出了“铁条包布”的设计思想。为核武器真正武器化做出贡献。

1956年年底,刚刚成立几个月的力学研究所迅速发展为全国力学研究中心。不久,郭永怀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化学物理系,郭永怀出任首任系主任。这期间,郭永怀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并亲任主编,翻译出版了《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先后开展了新兴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其成果不断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

在中科院组织的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提出我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运载工具、推进技术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不久,他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1965年,我国将研制发射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郭永怀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

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郭永怀的努力下,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郭永怀牺牲的第二十二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 篇3

10月16日,绵绵秋雨中,“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在郭永怀家乡荣成对外开放。

郭永怀曾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有关领导,部分同事、学生、亲属共同缅怀郭永怀的丰功伟绩,铭记那段光辉历史,继承和发扬他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伟大精神。

细雨忆故人,豪情树丰碑。人们不会忘记:52年前,伴随祖国边陲大漠深处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从此确立了我国的大国地位。52年后,不灭的郭永怀精神遗志已然定格在历史的天空上,成为一种永恒。

“郭永怀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历久弥新,永远都不会过时,为我们荣成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荣成市委书记江山说。

抚今追昔 珍贵展品讲述动人故事

一进入陈列馆,一尊郭永怀汉白玉半身雕塑首先映入眼帘,神态坚毅而安详,目光深邃。他仿佛仍在思考和关注着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新发展,期待着涌现出一批批拔尖创新人才。

“永萦江山堪称民族脊梁,怀忘九霄不愧中华英魂。”两侧柱子上的嵌名对联,取自四川绵阳29基地,由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将军手书题字的“永怀亭”上,这也是对郭永怀辉煌一生最生动的注脚。

陈列馆中,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展现着郭永怀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铸成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令观者心生景仰。

“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回到祖国。”1956年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动身返回祖国。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仍然受到战争的威胁,包括核武器的威胁。1960年,我国105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特殊队伍。郭永怀被任命为二机部九所副所长,九所正是现在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当时首要任务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

“两弹”研制所在的青海二二一基地,海拔3800米,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五十多岁的郭永怀和科研人员一起,粗茶淡饭,同甘共苦,他们喝碱水、住帐篷,睡铁床,风餐露宿。

在展馆内模拟的核爆区,只见一道红色的强烈闪光出现在遥远的罗布泊腹地,接着升起一个巨大火球,惊天动地的响声震耳欲聋,轰隆隆地滚过天际,刹那间,冲击波的狂飙席卷了无边的戈壁滩。

1964年10月,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当蘑菇云腾空而起时,全体测试人员欢呼雀跃、一片沸腾,广大科研人员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换来了新中国原子弹的第一声爆响。而此时,郭永怀却因劳累过度瘫软在试验场,被工作人员架到了临时帐篷里。

随后,郭永怀又陆续参与了氢弹研制和“东方红”人造卫星的设计。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一个重要线索,连夜乘机赶往北京汇报。不幸飞机失事,壮烈殉国。

找到遗体时,在场每个人都失声痛哭,他们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郭永怀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费了很大力气将他们分开后,人们赫然发现一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就夹在两人中间,数据资料完好无损。

大到导弹,机械,小到一块破损的怀表复制品,一份旧得发黄的信件……一张张照片,一幕幕场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将历史的记忆镌刻成为永恒,点燃了爱国热情。

观者或伫立凝视,或埋头沉思,或侧耳倾听,循着那一件件文物,恍若回到当年的烽火岁月。“在这里能切身感受我国国防事业开拓者筚路蓝缕的艰辛,真实感受郭永怀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优秀品格。”荣成党员干部说。

多方协作 全力打造“功在千秋”展馆

传承先辈遗志、深化党性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汇聚复兴力量。今年5月,荣成启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教育基地项目,经过3个月精心打造,7月底场馆各项设施、展品及配套基本完成,达到高档次、高标准、高效率的推进效果。

然而,建设工作绝非一帆风顺:郭永怀1968年牺牲,至今近50年,且他年少离家,归国从事绝密工作,现有的资料几近空白,仅有一篇千余字的生平介绍,人物挖掘之艰难以言表。

“我们始终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筹建陈列馆,准确真实既是最低目标,也是最高要求。”荣成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要与郭永怀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就要用真情把一位优秀共产党员、一位伟大人民科学家的形象展示给人们,担当起这份精神传承的使命。

凭着仅有的几个人名和电话号码,荣成设立了9个专业团队,既有精细分工,又有统筹协作,集中力量解难题,跨过了场馆设计、土建施工、馆内布展等一道道难关。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目标定位是集党性教育、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全方位展现郭永怀科学报国、以身许国精神的现代化复合型人物展馆。要展示好、讲述好、弘扬好郭永怀的事迹与精神,真正达到吸引人、感染人、激励人的效果,就必须打破以往习惯于依靠展示板、展示柜的单调形式,用更多元化、更生动、更贴近人们感官需求的形式将展览呈现出来,让郭永怀真正在党员干部群众的心中活起来。

“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由郭永怀曾任副院长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捐赠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1:1模型。”讲解员说,除了实物,陈列馆还规划了青海二二一基地半掩体、新疆罗布泊核爆实验区、风洞体验厅和郭永怀中关村居所4处复原场景,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有了骨架,如何让郭永怀展馆有血有肉,真实、丰满起来?荣成广撒网、深挖掘,努力探寻郭永怀以身许国背后的故事。

荣成组织多支小分队,拜访郭永怀遗孀李佩先生,实地走访中物院、29基地、中科大等多个郭永怀生前工作过的单位,采访戴世强、胡文瑞、李家春、张翰信等10多位郭永怀的学生,形成采访资料十多万字,征集到《郭永怀文集》、《郭永怀纪念文集》等文字资料近百册以及研究、授课、书信等手稿50余份,照片1000多张、资料200多份、文物100多件。

郭永怀从事的国防科研工作,保密度高、专业性强。经过多方努力,荣成与中物院、青海原子城陈列馆达成合作,特别邀请科研专家和展览馆专业人士来荣指导,对展馆设计、专业解读、展品征集、雕塑造型等广泛征求专业意见,达到以事动人、以情感人的效果。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严格说就是一部史书。作为一个科学家的陈列馆,展馆很全面、很生动,我很受教育。”郭永怀侄子郭普远说。

正是在不厌其烦、精益求精的坚持和努力下,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以其丰满的内容、精准的表达、细腻的情感打动了一批批的参观者。试开放以来,已接待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党员干部代表、市民群众、中小学生,以及外来交流团体等1700多人次,深受好评。

精神永驻 激励“身边人”奋发争先

10月16日下午,一场郭永怀精神研讨会在荣成举行,郭永怀曾工作过的单位领导,郭永怀的部分学生、亲属,共同就郭永怀精神内涵进行交流研讨,更好发扬郭永怀的精神。

郭永怀,似他的名字般永远令人怀念。在列强对新中国进行露骨的核威胁之下,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一穷二白”的经济困难局面下,在新中国下决心研制原子弹的自力更生精神感召下,草原的每一棵草、每一朵云、每一片蓝天都见证了那段绝密且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见证了郭永怀以生命为代价投身祖国核事业的无悔追求。

在致力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8年多时间里,从原子弹到氢弹再到导弹核武器,郭永怀究竟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恐怕没人说得清楚。然而,郭永怀在生前谈及这些,经常挂在嘴边的却是这样的话:“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中国强大了,在世界事务中就会发挥更大作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已经被郭永怀等人铸就成一座历史丰碑。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激励。斯人已去,精神永驻。

“叔父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他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精神,为国家效劳,为人民作出贡献。”郭永怀侄女郭淑娥说。

王瑾是一名陈列馆的讲解员,看着修缮后的陈列馆,她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说,作为郭永怀先进事迹讲解员,今后会挖掘更多素材、更加深入学习领会郭永怀的精神,通过富含情感的讲解,让更多人全方位认识郭永怀、学习郭永怀。

大无畏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当前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荣成来说,汲取郭永怀身上的精神动力迫在眉睫。

战争年代,荣成走出了100多位将军,为全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如今,这里已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前三季度,荣成全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840亿元,同比增长8%,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实现由“速度经济”向“素质经济”的蜕变,由“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永怀精神,常学常新。郭永怀的精神,鼓舞和激励着67万荣成人民在扎实推进创新发展、努力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的征程上不断超越。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 篇4

愿春暖花开之时,我们能共同见证樱花的盛开。

——题记

在万众期待的20__虎年的钟声响起之际,于20__年12月,一个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侵入了中国。使沉浸在新年欢乐气氛之中的我们猝不及防。

《英雄之城》用科学的态度和平实的语言,客观讲述中国有力有效防控疫情“魔鬼”的真相和事实,留下那些最真实、最生动、最温暖、最有力量的故事。

面对这场疫战,年轻的医护人员用他们并不厚实的肩膀挡在前方,用口罩磨破的鼻梁顶住了生死一线的疯狂。84岁的老人钟南山院士领衔200多名专家迎战疫情,给大家传授相关知识,这无疑是给全国人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这两天看新闻,发现很多人,很多组织都在给武汉捐赠食物、口罩、防护服等重要的物资。捐赠物资上都写着“湖北人加油,祝早日战胜疫情,”“众志成城,抗击病毒,武汉加油,湖北加油,”等温暖的祝福语。

每一个逆行者,都是中国的英雄,不论是含着眼泪剃光头的女医护人员,还是不留姓名捐赠物资的亲爱的陌生人,也有瞒着家人偷偷支援武汉的不归人,所有的平凡英雄,值得我们所有人致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中国才有今天。向你们致敬的同时,也希望你们保重,尽管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也不要累垮自己的身体,听到医护人员太累死亡的消息比确诊人数的增加更让我们痛心,你们从来不是孤身在战斗,中华儿女的心永远寄于你们,所以请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救治别人的同时也要关爱自己,你们的家人还在等着你们回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14亿国人的心,对疫情防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多次召开会议,作出重要指示。相信在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定会战胜疫情的!

“Stay withyou,等待着日出,不想说多累多辛苦,总有人会知足。”这是林俊杰和孙燕姿用歌声表达了爱,希望奋战在疫情防控的一线医护人员能听到这份特殊的音乐的鼓舞。

武汉,别怕。全中国都在等你痊愈,我们相约武汉,一起吃一碗正宗的热乎乎的热干面。

待凛冬离去,雪融草青,相信,一定会有新的温暖延续。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 篇5

此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当这些奇妙而精彩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我在地面课堂的现场多次听到了学生们的惊呼和掌声。离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这些美妙现象的震撼。当王亚平老师进行高难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贴中国结时,我感觉到现场所有的听众都摒住了呼吸,那个小小的图标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当它被稳稳的贴在水膜上时,那种欣喜和感动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进行教学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对航天乃至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这次授课活动在青少年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定会伴随学生们一生的求索过程。

航天员作为科普教师亲切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拉近了代表我国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与公众的距离,增进了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了解与关注,对青少年来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中国情怀的传递。航天员们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和精准的实验演示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得不叹服他们过人的智慧,出众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体素质,当然从中也能反映出他们勤奋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们的表现为我们教师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太空授课实现了航天工程领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养青少年方面的无间协作,这对物理教师的鼓励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艺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团结的温暖。这也激励着我们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与其他社会教育力量的联系与合作,从其他领域听取教学意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领悟,从而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 篇6

郑孙怡

当看到宇航员出舱的那一刻,我真的感动,他们代表着的不仅是他们自己,更是他们身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那一刻,我有一种无与伦比的自豪和骄傲。或许我无法像他们一样伟大,但能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就是我的人生理想。我会努力地不懈地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致敬每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感恩我所拥有的一切。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 篇7

尽管当前中国疫情形势趋稳,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较大。国内外不同的抗疫成效,已引发社会热议。许多国家在学习我国网格化管理、建设方舱医院疏解就医高峰等做法方面,或许还不存在太大难度,但有些社会运行体制方面的做法却无法照搬。其中,就有我国医疗系统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

公立医疗系统的优势体现在各级医务工作者可以被充分调动,得以广泛参与疫情排查、对与病毒接触者进行管理等基础工作,使全民抗疫具备坚实的技术基础;全国4.2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动员能力令人赞叹。“不计得失、不论生死”,一份份请战书更体现出医务工作者的无私与无畏。专家不分彼此,“一省包一市”,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不因费用影响就医、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凡此种.种,都体现了整个公立医疗体系同为一家的制度优势。

这一优势,当然不是否认许多非公立医疗机构全程参与抗疫,以及许多以个人名义驰援湖北的民营医院和私人诊所医务人员在形成抗疫合力中的贡献。但是,有组织、成体系的重大抗疫行动,均由公立医疗机构挑起大梁,医院“姓公”的优势,在抗疫过程中得以凸显。医院“姓公”,更能确保其公益性,使医院可以义无反顾地参与抗疫。若没有各地公立医院作为坚强后盾,短期内很难调集数万名医务人员,定点支援也容易受到利益羁绊。在受援地成建制接管整个科室或整所医院时,无论是支援单位还是受援单位,都可以无障碍地进行对接,没有体制和机制上的差异。其根源在于公立医疗机构统一听从调遣,医疗机构虽属各地,但实为一家人,有共同的目标,都为国家和民众服务。

此次防疫抗疫的一个经验是,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仍需坚守。不仅如此,在当前形势下,公立医疗机构的主导地位和公益属性,还需与时俱进得到加强。其中,加强党的建设是公立医疗机构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保障。更加健全的党组织,不仅能强化医院的决策领导能力,而且对于医院的管理和技术架构,都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医疗机构更强的管理、动员、协调能力,对于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突出公立医疗机构的主导地位,对于推进医改同样很有帮助。医疗机构进一步回归公益性,才能更加远离利益羁绊,一心一意向社会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疗机构在此次防疫中作用突出,将来会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在改善民生和提高卫生应急能力等方面,继续发挥“姓公”优势,作出独特贡献。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 篇8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一直期盼着过年了能去农村外婆家,这样我就可以和表弟在小院里一起放鞭炮,一起撒欢;就可以趁外婆在灶台前忙碌时帮忙添火加薪;还可以围着大火炉取暖,烤番薯……

在我一天天的期盼中,出发的日子总算到了。我刚出门,妈妈就给我戴上了口罩。怎么了?为什么要戴口罩?我百思不解。很快车子便开动了,我趴在车窗旁,欣赏着沿途的风景,路上行人和车辆都很少,没有了往年的热闹景象。过了没多久,车子突然停了下来,“怎么了?”我探着脑袋往前看,“堵车了吗?”“不是,我们要进村了,要检查”妈妈说。打开车窗,我看到路口不知何时搭建了一个临时的帐篷,一位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走到我们车边,他戴着口罩,手里拿着体温枪给我们每个人测了体温,然后问道“你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呀?麻烦下车做个登记。”很快爸爸下车做好登记回来了。我疑惑地问“这是怎么了?他们为什么要给我们测体温呀?”

“都是新型冠状病毒惹的祸”爸爸说。

突如其来的病毒,打破了我原本过年的计划。接下来几天,我们一直呆在家里。拜年、聚餐,在一通通电话声中取消了。我天天守着电视看新闻,电视中,每天铺天盖地的都是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不断飙升的统计数值让人提心吊胆。

但是我在电视里看到,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还有一些逆行者却不顾个人安危,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挺身而出。八十多岁的钟南山院士来到武汉第一线,再次为国而战。还有许许多多的医护人员主动报名请求奔赴武汉。杭州13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共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他们有的把四岁孩子交给邻居;有的带着三大包尿不湿,应急;有的当场直接剪短了头发,为了方便带防护帽;还有的多年没回湖北老家过年,这次回家是为了抗疫。每个医护人员背后都有动人落泪的事迹。他们牺牲小家,来维护大家安危,他们是最美逆行者,是英雄,是今年最可爱的人。

他们崇高的精神激励着我,所以我要现在认真读书,学好知识,长大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 篇9

病毒基因测序,验明新冠病毒的“正身”;检测试剂盒的推出,病症不再难以识别发现;分离病毒毒株,为疫苗研发奠定基础……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科技是重要支撑,科研工作者是重要力量。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与时间赛跑,同病毒较量。经过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密不可分,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医学工作者的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科技研发攻关”,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当前,疫情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进一步用好科技这把抗疫利器,我们才能掌握与病毒较量的主动权。

新冠病毒是一种怎样的病毒,从哪里来,如何传播?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我们对新冠肺炎的认识还比较初步。传染源、传播致病机理等理论研究能否取得重大突破,能否筛选出针对新冠肺炎预防或治疗的有效药物,是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必须调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药品和疫苗研发力度,在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推广有效的临床应用经验,力争早日取得突破。病例分析研究和防控策略完善也需要进一步强化,及时总结推广有效诊疗方案、管用防控指南,为防控策略的优化提供科技支撑。

时间不等人,防疫争分夺秒,效果导向应当摆在先的位置。办好科技领域内的大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应当充分发挥作用,推动强强联合、协同攻关。与此同时,医学创新的环境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应当看到,技术创新绝非一日之功,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尊重科研规律。药物研发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短时间开发一款全新化合物药物是不现实的,安全性与疗效是急不来的。任何临床研究,都要在保证患者和一线医务人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开展。越是渴望取得科研成果,越需要加强对科研规范性、合理性方面的把关,注重严谨的科学设计和伦理规范。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人才保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科研战线组织精锐力量,聚焦主体任务,广泛动员全国高校、院所和企业参与,全国一盘棋全力推进科技攻关,努力推出切实有效管用的科研成果,体现出为国家分忧、为人民解难的家国情怀。下一步,我们还需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推崇成功也宽容失败,帮助科研人员减轻压力、放下包袱。相关部门必须抓好部门协同、研审联动、特事特办、合法合规、加强服务等各项工作,主动对接和协调解决科研一线的实际问题。

历史地看,在人类与疫病的斗争中,防疫战也是科技战。加快科技研发攻关,切实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先进科技成为诊疗疫病的制胜利器,使科学态度成为群防群控的力量源泉,我们抗疫之战必将获胜!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 篇10

在授课过程中,翟志刚老师出现得并不多,可他那默默为队友付出的身影却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这正像中国航天工程的缩影:有人要飞天,被世人所熟知;但也有千千万万个劳动者在为中国航天事业默默地添砖加瓦、辛苦付出。

他们是微小而不可缺少的螺丝钉,不容忽视。王亚平老师则在授课过程中数次说道:“未来是你们的”不错,未来必定是属于我们的!我们作为新一代青年,要自觉担负起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责任,永不退缩、砥砺奋进,为实现真正的航天强国而奋斗。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 篇11

有多少中国人期待着,期待着20__的到来,期待着20__的第一次春暖花开,期待着一个个未知的奇迹,然而在这之前我们迎来的是一场“特别的战斗”,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这场战斗的参与者,尤其是奋斗在一线的“战士”,他们是“天使”,是“逆行者”,是“最美逆行者”!

在这病毒肆虐的惴惴不安中,他们面对疫情逆风而行,用信念与责任为人民的安全护航,用坚持和勇气撑起生命的保护伞,为多少家庭换来了无数的希望。但我也想说,这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是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也不过是等待着大年三十回家吃团圆饭的爸爸,妈妈,儿子,或者是女儿,他们也会害怕,也会思念,也会疲惫,但是这些只是被他们掩藏在了口罩下坚强的微笑里,藏在了护目镜后坚定的目光下。所以致敬那些可爱可敬的逆行者,致敬那份勇敢奋斗在前线的每一位。

现在众所周知,病毒扩散十分可怕,不被感染便是为国出力,由最初几人爆发至上千甚至上万人了。无需接触,病人口中的飞沫即可使人感染。所以医护人员们需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但即便这样,仍有无数志愿者与医护人员倒下了。他们长期劳累,休息时间非常珍贵,但是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一丝后悔,如果没有逆行者们,抗击病情就不会有进展。我们将一直生活在病毒的阴影下,正是他们,不顾“小我”,为“大我”奋斗,才让我们看到胜利的曙光。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在过年,而他们在帮我们过关。无论是医术高超的医护人员,还是任劳任怨的志愿者,无论他们普通与否,在奔赴抗疫前线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伟大,注定应该得到每一个人对他们的尊重。

尤其让我们为之敬佩的是八十三岁的钟南山爷爷,他几乎可以说是这次逆行者的领头人,他本来可以避开病毒的风险,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站了出来,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发的时候一样,他曾坚定的说:“把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斩钉截铁的话语,带给全世界无比的震撼。十七年来,这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始终未改,为人民的安全逆行的志,始终未变。他该成为我们为之赞叹的偶像,当之无愧。同时慨叹,该有多少这样的勇士,一路披荆斩棘,无所畏惧。

生死前沿何所惧,白衣英雄大爱仁心;逆流而上斩死神,危险时刻唤醒春天的声音。致敬逆行者,敬畏自然,守护生命。是他们用执着和坚定诠释着“爱的奉献”,诠释着“大医精诚”。我们由衷的向他们致敬。让我们众志成城一起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希望每一位逆行者也能尽可能的注意自己的身体,平安凯旋,一起见证车水马龙,一起迎来春暖花开,繁华与共!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 篇12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把广大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建立健全上下一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调度际,科学筹划部署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切实做到措施有效,防控到位。开展疫情防控教育,及时传达中央和上海市、区关于疫情防控的一系列通知精神,及时通报疫情、规范政策解读、发布防控措施、明确有关纪律规定,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市民科学理性对待疫情,主动学习防疫知识,增强自我防控意识。

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就要思想认识再深化,切实提高思想认知、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扎实落实防控措施,面对疫情加快蔓延的严峻形势,要深刻认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紧迫的工作任务,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落实。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就要防控措施再严密。有效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控的最关键。要加强人员管控,落实人员的防护措施,减少人员聚集,要严格疫情监测、排查,夯实城市小区,特别加强对车站、农(集)贸市场的管理,精准施策、严防死守,切实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我们要以坚决打赢战“疫”的定力和信心理解与支持。科学判断形势、精准把握疫情,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工作,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 篇13

古时古人望天叹仙人早去,今时今人升空笑科技强国。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王亚平宇航员做水球实验,给我们展示了太空中奇妙的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神奇。

看到中国空间站的先进科技,又想到国家非常繁荣富强,我感到无比自豪。我感受到了太空的无穷魅力,在太空中奇妙而又有趣的物理现象。我要努力学习,长大之后我也要当宇航员。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 篇14

疫情当前是他们不顾安危冲锋在前,勇于担当,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忙碌在医护室中,是他们大爱无私与患者携手共进,传播人间温情。如今他们抗疫归来脱下一身戎装仍然不忘职责,敬伟大的逆行者们。

在这一次节目中我真正的感受到了抗疫前线的医护工作背后的辛酸与人格的伟大之处。一位位前线战士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心路历程,对他们来说“作为党员必须冲在前面”,“我也怕,但我必须去”,“我是医生我必须去”。这些感人至深的话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沉重的责任与义无反顾的担当。在他们之中的许多人都是一群90后学着前辈的模样,披上白衣战袍,成为众人口中的“英雄”而去救死扶伤。但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因为有人需要,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无数的白衣天使,汗水浸透他们的脊背,防护服在他们脸上勒出痕迹,他们只一笑而过,继续投入战斗。他们坚韧不拔,无私奉献,向后辈青年诠释了奋斗与担当的真正意义。谁都有父母,谁都有着无法割舍的那一份亲情,在英雄伟大的形象背后何尝不是一场又一场家人分离的情景,又何尝没有那些担忧,不舍又满含泪水的目光。褪去防护服他们也曾是平凡的普通人,只是他们心中的担当成就了不平凡的壮举。

阴霾终有一日会散去,就像乌云不会永远遮住太阳一样,疫情终将胜利,他们的努力不会被辜负,有着党的领导,有着全国上下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我们一定会一起迎来春暖花开,阖家团圆。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 篇15

的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体验,出生在新世纪的我,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我看到奥运会上中国健儿矫健的身姿,为祖国感到骄傲;我看到“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成功,掩饰不住对祖国科技发展的自豪和喜悦;我还看到互联网已经触及千家万户,鼠标一点,指尖一触,便无处不达……

我在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里,回首过去,又展望着未来。如何在这大时代的浪潮里求得发展,是我,更是未来的你,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抓准时代脉搏,根据时代需求来完善自我,才不会落于时代。世界的发展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这个时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讲究高效,正在从注重简单的实用性到满足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发展着。身处科技人文发展不断登上新台阶的你我,唯有不断学习本领,掌握高精尖知识,才不会淹没在时代大潮中。

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我们需要一颗强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实难,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面对着生活中的风浪,又何尝不应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昂扬姿态去面对呢?

然而,与时代同行并不是做一颗随波逐流的海草,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待到你们18岁的时候,也希望你们在斑驳陆离的社会里能够明辨是非,守住底线的同时,更要担起引领时代风向的大旗。

“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追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持,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守......当我们都明确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当我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统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了。

推开空间站时代大门,中国航天展现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时间提前公布,最终火箭一秒不差地实现“零窗口”发射。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到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几次任务都将发射时间提前宣布并精准到分,充分显露出了航天人的自信。自信的底气来自于神舟一号飞船发射以来载人航天的16战16捷,也源自于在系统最复杂、安全要求的载人航天工程中,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意识始终得到贯彻和坚持。自信既是靠“十年磨一剑”的千锤百炼,更是靠登攀不止、挑战未知的求知若渴。发射成功后,文昌航天发射场大厅屏幕上打出这样一行字: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奋斗是对奋斗者的`奖励,中国航天剑指浩瀚苍穹,“长征”永远在路上。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 篇16

张宇宁

通过这次太空授课活动,让我看到了很多的科学奥秘。原来在太空舱里宇航员一天中可以看到16次日出。在太空中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所以宇航员在太空中睡觉必须要绑睡袋,和地球上一样睡觉也会做梦。太空站离地球这么遥远,宇航员还可以跟家人打视频电话,真是太有意思了。这些有趣的科学奥秘让我更多的了解了航天知识,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探索宇宙的好奇心。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 篇17

在下午时,我们观看了三位航天员的授课,有翟志冈、王亚平、叶光富,王亚平在另外两位航天员的帮助下演示微重力条下的小实验,王亚平在其中一个实验中说道在失重的太空中,想转一个圈,要右手画圆圈,另一个航天员演示了一下,成功翻转过来。

看了这些小实验后,我不禁想当航天员,想在太空建一座金砌的城堡,在里面开炸鸡店、奶茶店和点心店等等各种美食。在里面安上一张床和饭桌等洗漱用品住下来。

外星人开了UFO来到了我的城堡里尝尝鲜,他们新奇的点了一堆吃的,吃饱之后付了1万多根金条放在我面前走了。我眼睛闪闪发光,坐着智能设备回到地球买了一大堆东西和材料生活,日子就这样过着。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 篇18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去看天宫课堂,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太空生活,心情特别激动。

首先,我看到他们喝水的时候,并不是用我们那种普通的杯子,而是用一个袋子,上面有一个吸管来喝水。我还发现他们不是刚开始就喝,而是先把水挤出来。水可以在空中漂浮,只要一张嘴就可以把漂浮在空中的水喝到肚子里。我了解到是因为太空中没有重力,所以东西才都漂浮起来。

随后,他们利用水的张力,把水从水膜做成水球。给我们讲解了凸透镜成像实验,让我们懂得了凸透镜成倒立的像原理。

通过这次天宫课堂的学习,我学会了很多的太空知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用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贡献!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 篇19

的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体验,出生在新世纪的我,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我看到奥运会上中国健儿矫健的身姿,为祖国感到骄傲;我看到“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成功,掩饰不住对祖国科技发展的自豪和喜悦;我还看到互联网已经触及千家万户,鼠标一点,指尖一触,便无处不达……

我在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里,回首过去,又展望着未来。如何在这大时代的浪潮里求得发展,是我,更是未来的你,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抓准时代脉搏,根据时代需求来完善自我,才不会落于时代。世界的发展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这个时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讲究高效,正在从注重简单的实用性到满足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发展着。身处科技人文发展不断登上新台阶的你我,唯有不断学习本领,掌握高精尖知识,才不会淹没在时代大潮中。

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我们需要一颗强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实难,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面对着生活中的风浪,又何尝不应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昂扬姿态去面对呢?

然而,与时代同行并不是做一颗随波逐流的海草,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待到你们18岁的时候,也希望你们在斑驳陆离的社会里能够明辨是非,守住底线的同时,更要担起引领时代风向的大旗。

“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追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持,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守......当我们都明确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当我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统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了。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8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20__年,神舟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历时21小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18年来,7次载人飞行,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展现着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 篇20

《天宫课堂》终于和我们见面了,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这个振奋人心的节目,这次是把课堂搬到了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中的三位宇航员为我们带来一堂特别的“太空授课”。

20__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航天员们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8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王亚平身处太空,面对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课,是中国太空老师的第一人,彰显了一个航天大国的风度和气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采取了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由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中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环境,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不停的跳动;微重力环境在地球上难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使实验现象更加直接和直观。液体表面张力试验,使水在太空中变成一张水膜;继续注水后,形成水球;将气泡注入水球后,形成一正一反两个像;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还有宇航员在无重力状态下活动等现象,并实时与地面课堂进行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

王亚平说:“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也是学生,我很期待着能够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的、宇宙是复杂多变的,宇宙中有许多奥秘值得探究。

昔日“上九天揽月”之宏图,不再是梦,中国航天人要把满天的神话变成现实。的确,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据悉,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们将在太空中驻留6个月,中国航天员们将第一次在太空中度过春节。期待除夕守岁时,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听到航天员们来自太空的祝福。

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实现更新、更大的“航天梦”,我们终将在星空中写下精彩的一笔,并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为精彩的中国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