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

范本咖 人气:1.44W

一、论文名称及项目来源

旅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名称:xx城市旅游形象分析与传播浅议

项目来源:自选题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xx市旅游形象以及城市旅游形象对xx旅游业的影响,并对xx市旅游形象传播提出建议和意见

理论意义:本文通过理论研究,试图找出目前xx市旅游形象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实践奠定理论基础,为今后xx市旅游形象建设提供借鉴。

实践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加快xx的城市形象传播提供借鉴,为加快xx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研究现状:关于旅游形象的研究,国外又称旅游地形象(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1971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1971)撰写了一篇题为《形象——旅游发展的一个因素》(image:a factor of tourism)的博士论文,被认为是旅游形象研究的先驱之作;之后,许多学者也开始研究旅游形象问题。从70年代至今,国际上研究旅游形象的学者和文献源源不断。

国内研究现状:最近几年,关于企业形象设计(cis)在国内异常活跃,启发了部分学者将之用于区域研究和旅游研究,出现了《cis:地区形象论》的专著(罗治英,1997)、城市形象研究(张鸿雁,1995;徐根兴,1995;居易,1996;高文杰等,1996;张学荣等,1996;李明友等,1997)和城市旅游形象研究(金卫东,1995;庄志民,1996;曲海林等,1996)的论文,也有少量专门探讨旅游形象策划和设计的论文。进入21世纪,关于城市形象和旅游形象的研究的各种论文与著作开始大量出现。但是从时间上看,我国对旅游形象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发展趋势: 随着旅游业竞争的加剧, 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逐步成为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快更好的发展旅游业,各城市必须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塑造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创建自己的旅游品牌。可以这么说,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城市形象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法宝,塑造上佳的城市旅游形象十分必要和紧迫。

四、主要研究内容及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xx的城市旅游形象及其传播。本文首先对xx的当前城市旅游形象进行简单分析,了解了城市旅游形象对旅游业的影响,得出城市旅游形象传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xx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提出了相应策略

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城市旅游形象及其影响因素

(二)城市旅游形象的作用

(三)xx城市旅游形象因素分析

(四)xx城市旅游形象评价分析

(五)xx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

五、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和完成时间

第一阶段(第七学期16周):通过学习,结合自己的兴趣,大致确定论文写作的范围

第二阶段(第七学期16-18周):广泛收集各种材料及信息,确定具体论文题目。

第三阶段(第八学期1-2周):对所收集材料及信息进行分析,仔细思考列出论文大纲,完成开题报告

第四阶段(第八学期2-9周):完成论文初稿。

第五阶段(第八学期10-13周):在老师指导下对论文进行修改与完善。

第六阶段(第八学期14-16周):交论文定稿。

完成时间:拟于XX年5月底全部完成。

六、已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着手写论文之前,查阅、搜集了有城市形象分析和建设方面的书籍、专著和资料,对这方面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分析与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同时对所选题目的内容、研究价值、材料的筛选等问题请教了指导教师,并得到了老师的热情帮助与指导,对整篇论文的写作具有指导性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XX.

[2]尹隽.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XX.

[3]谢颜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XX年.

[4]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第一版)[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5]高静.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及品牌化:概念辨析与关系模型[j].旅游学刊,XX年2月.

[6]吕帅.国外旅游形象研究及对国内的启示——基于1996年-XX年tm和atr所载的文献[j].旅游科学,XX年,第23卷第1期.

[7]金卫东.城市旅游形象浅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5年,第1期.

[8]邓爱民.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思考——兼论武汉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XX年,第1 期.

[9]石培基,李先锋.旅游形象传播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XX年8月,总第18期.

[10]张敏霞. 城市旅游形象建设初探——兼论西安市旅游形象建设[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XX年.

[11]王娇.呼和浩特城市旅游形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XX年6月